智慧誕生于實踐
——評從平淡中見真知的《家常課對談》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的《家常課對談》一書,記錄了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管建剛與11名“習課堂”一線實踐者的對話。他們談的不是“高大上”的理論架構,不是自上而下式的實踐指導,更不是對“習課堂”空洞的贊美;而是在學校中真實發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們的親身經驗,是每名教師都可能遇到的教學問題。他們在實踐中用智慧破解了“習課堂”的一個個難題,為一線課堂帶來了真實的轉變。
“習課堂”是管建剛及其團隊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以“習”為中心,以“學生習會”為教學目標,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良好習慣的養成。“習課堂”的教習內容以任務單的形式呈現,一節課有4項任務,通過“讀—習—讀—習”4個教學環節,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實現“剛需作業不出校門”。這無疑是符合“雙減”政策核心精神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習課堂”不僅為師生們提供了讀與習的具體內容,而且配備了“電子鬧鐘”“激勵印章”“管理Q幣”“管理口令與手勢”等課堂管理工具與手段。然而,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這樣面面俱到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否帶來了限制,抑制了教師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看過這本書,你會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
“習課堂”強調時間管理。任務單上每項任務都有相應的建議用時,在課堂上,師生需要默契高效地配合,確保完成學習任務。面對什么都不懂的一年級新生,教師許玲燕意識到,要想順利開展“習課堂”就必須從最基本的開始。翻書、找題這種在其他年級教師看來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她眼里卻是“必修課”。她從教學生認識頁碼、題目序號,學會用書簽、直尺開始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并設計了翻書、翻任務單比賽,使學生學會根據教師的指令迅速作出反應,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順暢。期末復習是一學期中最緊張、忙碌的一段時間,不僅要將整個學期的知識點復習一遍,而且要做各種各樣的試卷、習題。教師忙得焦頭爛額,學生也學得疲憊不堪。教師王佳從“習課堂”任務單中獲得靈感,通過自己編寫知識任務單,采取“一課一復習、一單元一復習、邊講邊復習”的方式,將復習的功夫分散在平時,扎實打牢基礎;期末根據學情、考情整理專題任務單,精打細算、合理規劃復習時間,使期末忙而不亂、高效有序。
“習課堂”強調激勵。“管理Q幣”是“習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抓手之一。為更好地發揮Q幣的激勵作用,教師劉丹梅成立了“Q幣銀行”,設置了“總行長”“支行長”“收銀員”“督察員”等職位,還制定了詳細的實施規則,使獎懲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添設“Q幣銀行財富榜”,針對學情設置“脫貧致富中心”,并且將Q幣的使用與跳蚤市場結合,使Q幣成為能消費的貨幣,以此激勵學生“勤勞致富”。教師鐘少秀看到了Q幣在班級管理中的巨大效用,不僅將其用于課堂管理與作業管理,而且用到了路隊、課間、午餐、午睡、班級活動等校園日常生活管理的各方面,拓寬了Q幣的使用范圍,使Q幣成為建立班級良好秩序,增強班級凝聚力與集體榮譽感的“萬能幣”。
“習課堂”強調示范。“‘習課堂’認為,示范是最直觀、最形象、最經濟、最有效、最簡單的‘教’。”為做好朗讀示范,教師樊小園在課前反復朗讀課文,標注易讀錯的字音,碰到難讀的重點句甚至找來名家視頻反復練習,在提升自身的同時預判學情,使教學更具針對性;為做好答題示范,她將每一課的任務單都認真地做了一遍,邊做邊思考答題重難點,并總結答題經驗,講評時交流分享,促進學生答題思維的形成。還有寫字示范、寫作示范等,樊小園不僅在許多方面均以身作則、做好表率,而且注重發揮同伴示范的作用,從學生中選出“朗讀小先生”“寫字小先生”,代替教師的角色。此舉既鼓勵了學優生,激勵其他人努力向同伴看齊,又為教師省出時間進行個別指導與課堂管理,一舉兩得。
像這樣的智慧光點散落在書中的角角落落。翻閱全書,我們不難發現,科學的限制并不一定會給教師們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戴上手銬和腳鐐,它其實為教師們打開了另一扇門,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有了“習課堂”,教師們能夠從關注教學設計、教學流程中解放出來,轉而將精力投注到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通過任務單落腳到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培養上,針對實際問題探索解決方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習課堂”只是給教師們提供了攀爬的腳手架,而高樓的建成則需要教師們一磚一瓦地壘砌,每個人的“習課堂”都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書中沒有晦澀高深的學術語言,看似日常教學的“碎碎念”,樸素的語言中實則隱藏了教師們在長年累月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沉淀的真知灼見。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習課堂”在一線教學中的真實樣貌與效用,可以看到實踐者的理解與創造,可以看到“雙減”政策的真正落地。筆者相信,它能為廣大教師帶來不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