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報數字報紙

山東教育報讀書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智慧誕生于實踐 充盈著“有心、用心、愛心”的傾情奉獻 尊師重道 教書育人 優秀父母的成長之道 翩翩紅葉舞霜秋

第7版:讀書
聚焦“雙減”這一年
讀書
07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讀《中國智慧教育學》有感

□ 姚學軍

《養正遺規》有云:“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王寶寨老師的《中國智慧教育學》一書幾經努力終于出版了。此書是根據王寶寨老師2019年暑假在大連舉辦的一次傳統文化進校園培訓班上的講座——《〈學記〉在當代教育中的應用》整理而成的。此前,我也曾兩次邀請王寶寨老師到我所在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為教師們講解《學記》中蘊含的教育智慧。后來,有的學校還有需求,奈何疫情出現,他始終沒有成行。雖然我也參與書稿整理過程,對書里的內容比較熟悉,但當我收到成書時還是很激動,迫不及待地捧讀了一遍。對本書期待的原因有二:其一,可以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感知中國傳統教育的智慧,樹立文化自信;其二,可以更好地審視今天的教育,找到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實現教育突破。

相傳,《學記》是樂克正所作,是對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教育經驗與教育理論的總結,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成體系的古典教育學專著,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礎!秾W記》全書一共20小節、1229個字,篇幅極短,但結構完整,內容豐富,自成體系,從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順序、教育原則、教育的興廢等方面全面系統論述了教育的本質和施教行為?梢赃@樣講,今天的教育理論,無論是在深刻性、全面性,還是在系統性上,都難以望其項背。僅從“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教學相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敬業樂群”“長善救失”“化民成俗”“師道尊嚴”等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語句中就能感受到《學記》的經典所在。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教育規模雖然擴張很快,質量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離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還有差距,比如有些學生存在校園欺凌、沉迷網絡、早戀、精神抑郁等情況,不一而足。其主要原因就是育人不到位,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內驅力不足。就像王寶寨老師講的,學生內驅力不足,就像一個泄了氣的籃球,怎么拍它也蹦不高。所以,學校只有彌補育人的不足,健全教育制度,才能實現做人做事“兩條腿走路”,使中國教育步入正軌。在育人方式方面,不能一味學習西方,因為中國沒有宗教信仰的傳統。中國是一個無神論的國家,恰恰傳統文化講究“修身”,講究“行有不成,反求諸己”。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傳統道德教育是中國育人方式 的不二選擇,它能喚醒孩子的良知。這些年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學記》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讓我們明白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次序,F代教育急需傳統教育智慧的滋養。

在對教育亂象叢生的迷茫中,我們不妨回到原點,回歸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去找尋答案。這就是《中國智慧教育學》出版的意義所在!秾W記》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專著,學習《學記》能讓我們全面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教育的智慧,樹立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使中國教育走上正軌。如此好的傳統教育智慧,了解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文化斷代,傳播渠道不暢通;另一方面是能夠結合教育實際透徹且通俗易懂地講解出來,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接受的人,少之又少。王寶寨老師講解的《學記》就解決了這些問題,這一方面得益于王寶寨老師傳播傳統文化多年,足跡遍布全中國,受益者可以以億計;一方面得益于其多年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情懷。我與王寶寨老師相識多年,屬于亦師亦友的關系。王寶寨老師長期在教育系統工作,對教育有著深厚的情懷。我所在縣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就是王寶寨老師親自指導、長期關懷的結果。王寶寨老師傳播傳統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立足經典,依據經典,從不斷章取義,搞我知我見,我聽過的課程就有對《論語》《大學》《孝經》《學記》等的講解,而且他始終把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二是經典生活化,通過用經典詮釋教育,又通過教育實際詮釋經典,讓高深的經典走進生活,讓基層教育工作者能接受、能理解,更多地惠及教育。王寶寨老師的每場講座都非常受教師們歡迎,這就是原因所在。

學習傳統教育智慧,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王寶寨老師說:“中國歷史已經走到了文化自信的當口。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盛世的出現大都經歷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立鞏固政權,以軍事為主;第二個階段是富民強國,以經濟為主;第三個階段是走向盛世,以文化為主,而且是本民族的文化,F在,我國就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發展文化、復興民族文化的階段。”恰如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余小茅所說:“為了讓中國教育、中國文化不再被庸人困擾而陷入無邊的黑暗中,我們有責任為中國教育、中國文化找尋光明,為中國教育、中國文化注入一種本已豐厚的古典資源,以真正提升中國教育、中國文化的品質和趣味。待到中國教育、中國文化‘功德圓滿’之時,一定是中國人立足本民族悠久燦爛文化之高地上,以博大沉宏的寬闊胸襟接納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之時。”

錄入:超級管理員
放大 縮小 默認
山東教育社 | 在線投稿 | 關于本報
版權所有 山東教育社   ICP證:魯ICP備16007069號
聲明
亚洲一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