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雙減”政策催生學校教育新變化
自“雙減”政策出臺以來,菏澤市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政策落地。中小學積極探索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方法,創新學校辦學方式,讓教育回歸本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推行“作業清單”制度
在定陶區第二實驗小學,每月一次的“最美作業”評選活動如期舉行。今年9月以來,為實現高質量、輕負擔教學,學校推行“作業清單”制度,從學科實際和實用有效出發,建立起學科教師“每周作業清單”和班主任“每日作業清單”制度。清單上詳細列出了作業內容和預估時長,以此規范作業布置,控制學生的作業量。
同時,學校還設置分層作業,建立“基礎作業+彈性作業”模式;A作業緊扣教學進度和學習內容,把握好重點和難點,重在鞏固知識;彈性作業注重探究性、實踐性,重在靈活運用。每周留出一天為“個性作業日”,支持教師建立“作業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現在,作業量減少了,而且作業更有意思了,學生開始爭著、搶著認真完成作業。尤其是舉辦了‘最美作業’評選活動后,學生們寫起作業來更認真了。”該校校長郭寶彬說。
“體育課后作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雙減”政策的落實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同時,也為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騰出了更多時間。
鄄城縣實驗小學緊緊抓住這一難得機遇,組織體育組全體教師與各班班主任通力合作,為學生量身定制了體育課后作業“古詩韻律操”,并將作業納入校外鍛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
“為保障每名學生都能參與活動,班主任每天抽查部分學生的鍛煉情況,并把學生鍛煉的視頻或照片上傳至班級群。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檢查學生的鍛煉情況,并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切實保證每名學生都得到有效鍛煉。”該校校長崔明表示,“古詩韻律操”動靜結合,既能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又能鍛煉學生的身體,而且減少了學生玩手機、玩游戲的頻次,所以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培養學生特長
菏澤市自全面推進小學課后延時服務以來,共有1700余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含教學點)開展了課后延時服務,120萬名學生參與其中,基本實現了作業不出校門。然而,課后延時服務“有”并不等于“優”,如何提高課后延時服務質量,提高學生及其家長的滿意度,成為學校積極探索研究解決的課題。
在菏澤市第二實驗小學的課后延時服務中,三至六年級器樂和體育等特色課程已全面鋪開,二年級器樂課也即將啟動。除每周40分鐘的器樂特色課程學習外,在周五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由專業指導教師在18個功能室里對器樂、合唱方面的特長生進行輔導。同時,由專業體育教師分低段和高段對足球、籃球、乒乓球特長生予以精心指導。隨之變化的還有學生的家庭作業,讀書、彈琴、鍛煉身體成為“新三項”。
“菏澤市要找準‘小切口’,突出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在‘減什么’‘怎么減’上多下功夫研究探索。打好‘雙減’政策宣傳‘引導拳’、課后作業‘減負拳’、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拳’、課后延時‘服務拳’、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拳’等組合拳,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基礎。”菏澤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孔祥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