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新區五項措施促“雙減”落地
本報訊(通訊員 劉濤)濰坊高新區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強化五項措施,讓“雙減”真正落地,讓教育回歸自然生態。
措施一:切實減輕作業負擔。出臺并嚴格落實“中小學生作業規范十要十不”,在嚴控作業總量和時長基礎上,系統設計了符合不同年齡特點、學習規律、學習基礎的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精選作業內容,規范作業過程,調控綜合實踐類作業的布置,改進作業批改方式,并堅決禁止家長代批代做作業等行為,真正發揮作業對知識學習的鞏固、提高作用,讓作業不再是負擔。
措施二:全面推行延時服務。進一步創新課后延時服務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完善保障機制。實行日常彈性入學、午餐服務,著力推進小學“1+X”延時服務:“1”是必修課,學生利用在校的延時時間完成家庭作業,確保書包“減負擔”、作業“不回家”;“X”是選修課,即由學校開發豐富的社團課程和益智類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給每名學生私人定制“套餐”服務。同時,推行寒暑假和節假日校內免費托管服務,為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環境,讓學生在校就能學足學好。
措施三:規范管理校外培訓。嚴格審批管理,全面停止辦理一切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審批,不再審批新的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積極整合部門行政監管資源,抽調教育、市場監管、公安等10個單位52名行政執法人員成立聯合執法隊伍,加大日常巡查執法力度,堅決查處違規開展學科培訓行為。建立健全“街道、學校、行業”三級監管體系,組建49個社區監管網格、19個責任督學片區、14個黨建指導組,對校外培訓進行了全覆蓋網格監管。
措施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為契機,在投資14.1億元建設4所高品質學校的基礎上,未來4年,再投資20億元,新建10所精品學校,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另外,不斷拓展在線公益課堂服務,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精準的學習資源。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課程標準組織零起點教學,做到應教盡教。深化“手機、睡眠、作業、讀物、體質”五項管理,堅決破除“五唯”頑疾。
措施五:統籌做好綜合服務保障。積極爭取黨委政府、部門和社會參與支持,落實學校主體責任,發揮家校社合力育人的作用。由財政出資,保障每班每年4000元的課后延時服務經費和每班每天200元的暑期托管經費。將“雙減”工作內容納入對學校常規管理和考核范圍,將督查和考核結果納入教師年度考核,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機制,以結果導向倒推“減負”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推進實施‘雙減’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濰坊高新區將堅持圍繞‘卓越高新、品質教育’的發展目標,一切以學生健康成長為工作重心,持續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努力構建‘輕負高質’的良好區域教育生態。”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局長李玉良說。